三穗县聚焦“八要素”推进产业扶贫春风行动成效明显
字体:大 中 小 |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| 视力保护色: |
三穗县开展脱贫攻坚“春风行动”以来,全县上下紧紧围绕“减少贫困人口2.06万人,53个贫困村出列,实现整县脱贫摘帽”的目标,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,聚焦农业产业革命“八要素”,多业发力,扎实推进产业扶贫“春风行动”,取得明显成效。
特色产业推进快。按照“1+2+N”的产业发展规划,抓住春耕生产的关键季节和关键环节,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,完成调减玉米种植2.22万亩,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革命性突破。完成蔬菜、食用菌、中药材、精品水果种植分别达7.5万亩、0.103万亩、2万亩、3.7万亩,出栏三穗鸭、猪、牛、羊分别达560万只、6.5万头、0.71万头、1.3万只。
农民技能培训实。围绕“培训一人、就业一个、脱贫一户”的目标,积极组织农业专家、田秀才、土专家等组成“技术讲习员”,深入贫困村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0余期,培训农民群众7000余人。
技术服务效率高。按照专家服务团队到村到户的总体要求,从农口部门抽调103名业务骨干组成九个“三农”服务团,深入乡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,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,促进产业发展壮大。共组织开展各类培训1560人次,受训群众5473人;开展技术咨询1525次,解决技术难题18个,引进新品种8个。
资金筹措力度强。全县产业扶贫子基金已经通过银行评审项目17个10.125亿元,协议投放项目5个5.4亿元,实际投放项目4个2.54亿元,已实现基金使用项目4个5410.66万元。同时,县财政已安排财政性资金匹配基金2700万元和预算了150万元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发展农业产业。
组织方式创新好。大力推广“党支部+合作社”的党社联建模式,推进“三变”改革,培育农业经营主体,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在贫困村100%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,100%覆盖贫困人口,100%有技术团队,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,完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,确保“户户有增收项目,人人有脱贫门路”。截止目前,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396家,州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。
产销对接渠道宽。充分依托订单农业辐射带动效用,加快优质农产品“进机关、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超市”,切实解决产业发展后顾之忧。已与3家企业签订大米、粮油、肉类、蛋类、蔬菜及干货类等为主的中小学营养餐订单2520吨,已与河口农商互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5600亩蔬菜订单;与长吉大头菜专业合作社签订6000亩的豇豆和榨菜订单,与绿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订单2000亩辣椒的订单。
利益联结机制新。通过就业增收、保底分红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,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,明确企业、合作社、村集体、贫困户在产业链、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。让龙头企业、合作社、村集体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共享发展红利,实现抱团脱贫、共同致富。着力培育新型发展主体,采取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、“党支部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和推广订单生产收益、资产扶贫收益、劳动务工收益、反租倒包收益、政策扶持收益、入股分红收益等助农增收方式,鼓励村支两委领办创办企业或合作社,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模式,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,形成村集体、合作社、农户三方共赢。目前,全县累计有50460贫困人口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。
基层组织活力强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和谐建村、智力助村、产业富村等方面的作用。从全县67个县直单位抽派驻村干部,组建90个中心村级脱贫攻坚指挥所,采取“党支部+合作社”、“村社一体”的经营模式,引导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,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,最终实现合作社、贫困户、村集体三赢,让产业发展真正惠及农户。目前,全县已成立“村社一体”的合作社105个, 建立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党组织76个,基层党员达到4612人,覆盖全县所有村,提升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、战斗力和影响力。(姚本祥)
分享到: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