黔东南州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积极成效
字体:大 中 小 |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| 视力保护色: |
近年来,州委、州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工作,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为主抓手,强化项目资金投入,有力推动了全州农业现代化发展。
(一)加快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,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1.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,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,严格落实党政领导领办粮食生产高产示范田制度。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。确保全州粮食播种面积405万亩以上、产量133万吨以上。
2.巩固提升特色优势农业产业。围绕我州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,全力推进茶叶、食用菌、蔬菜、生态畜牧、精品水果、中药材、生态渔业、油茶、生猪、辣椒10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。实施中药材、油茶、茶叶、精品水果、商品蔬菜、稻渔综合种养“6个100万”提升工程,推进优势单品扩大规模提质增效。大力挖掘林下空间资源,鼓励利用各类适宜林地,发展林下种养殖、林下产品采集等林下经济,提升森林旅游康养产业,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。
(二)着力夯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生产体系,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
1.不断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。一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。2023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1.5万亩、改造提升8万亩,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.3万亩。二是深入实施“水网会战”。加快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和管网配套建设,完成黔东南州水网建设规划编制。实施水利“百库大会战”,新增骨干水源工程配套管网150公里。加快建设黎平长溪、天柱三门塘等21个在建水库,力争2023年底全州供水保障能力达17.2亿立方米。加快推进中型灌区建设,实现新增、恢复及改善灌溉面积2.79万亩。
2.实施现代种业振兴工程。加快州农科院作物种质资源库启用工作,全面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。完成畜禽种质资源系统调查,重点推进从江香猪、黔东花猪、白洗猪、下司犬等珍稀特色资源保护。完成全州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工作。支持建设岑巩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,推进岑巩县杂交水稻种子“育繁推”一体化及杂交水稻种子研发检测中心建设。持续开展水稻、玉米等粮食作物育种攻关。
3.实施山地农机化提升工程。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,加快适宜农机具推广应用,提升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,全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53%左右。大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,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,倡导每个乡镇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组织,切实解决代种代收问题。创建一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、示范合作社。
4.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工程。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,健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、耕地轮作休耕体系。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加强农膜回收技术指导,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,全州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5%以上。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,全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%以上。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,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粪污资源化利用,确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0%以上、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%以上。
(三)创新完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经营体系,提升农业质量效益。
1.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。积极参加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进贵州招商引资活动,面向京津冀、长江经济带、成渝双城经济圈、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,紧盯500强企业、央企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、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等行业优强企业,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工作。2023年计划,完成农业特色产业招商项目120个以上。
2.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一是加强产业链长、附加值高、竞争力强、品牌影响力大的粮油类企业的培育。二是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,2023年力争新增创建州级及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0家。聚焦家庭农场发展壮大,力争新增创建州级及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50家以上。
3.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。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,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,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,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。深入推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,持续推广应用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。二是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。结合黔东南州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等因素,加快构建特色鲜明、互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系,提升产业素质和品牌溢价能力。集中力量打造“苗侗山珍”等黔东南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。
4.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。分级分类分层级推进农产品加工,支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。推进精深加工加快发展,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,引领带动产业发展。引导企业研发新产品、改进新工艺、升级新装备,加大副产物成分提取和综合利用,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9%以上。
分享到: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