抓基地优服务 推动“定制药园”高质量发展
字体:大 中 小 |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| 视力保护色: |
近年来,州农业农村局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、“桥头堡”文件等政策机遇,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等优势,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,着力打造全国食药同源中药材重要种植基地。2023年,全州总种植面积134.9万亩(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95.99万亩),产量50.1万吨,种植产值66.4亿元,面积、产量全省排名第三,产值全省排名第一。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3个,钩藤42万亩、太子参20.17万亩、草珊瑚10万亩,面积均在全省排第一。
一是优化产业布局。制定印发《黔东南州“十四五”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(2021-2025 年)》《黔东南州6个100万提升工程中药材产业行动方案(2023-2025年)》进一步调优品种结构,优化产业布局,以太子参、天麻、钩藤、淫羊藿、黄精、茯苓等为重点品种,大力发展中药材林下生态种植,着力打造1-2个中药材产业集群,形成“一县一业、多县一群”产业新格局。目前,初步形成了以施秉、黄平为中心的太子参产业带,以雷山、黎平、镇远为中心的天麻产业带,以剑河、锦屏、黎平、丹寨为中心的钩藤产业带,以从江、榕江为中心的淫羊藿产业带,以岑巩、台江、黄平为中心的黄精产业带,以黎平、剑河、三穗为中心的茯苓产业带。
二是提升良种生产能力。一是利用我州特色资源,围绕“优质、高产、高抗”的育种目标,组织开展联合攻关,我州参与选育的“贵参1号”、“贵钩1号”、“锦斛1号”“贵多花2号”等通过贵州省中药材新品种认定。二是做好资源圃建设,从“源头”保障质量。从江淫羊藿资源圃(贵州贵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)被认定为贵州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。施秉县太子参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、从江县淫羊藿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、锦屏县铁皮石斛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等获得贵州省首批中药材、民族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。三是围绕提升优良种子种苗供应能力,加强集约化种苗繁育基地建设。目前建成从江县淫羊藿区域性良苗繁育基地、锦屏县铁皮石斛区域性良苗繁育基地、施秉县太子参区域性良苗繁育基地等种子种苗繁育基地75个,可推广种植面积20.16万亩。
三是推进标准化发展。一是牵头制定的《太子参种子种根》和《太子参种植技术规范》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评审成为国家标准,编制的《地理标志产品 黎平茯苓种植技术规程》《剑河钩藤生产技术规程》《雷山乌杆天麻林下种植技术规程》等多项省、州地方标准通过发布实施,药材种植有了标准作为依据,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。二是聚焦太子参、钩藤、天麻、茯苓、黄精、淫羊藿等重点单品及地方特色道地品种,积极推广林-药、果-药、粮-药等高效种植模式,大力推广标准化规范化基地建设。目前,我州建设1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基地545个,种植面积达34.17万亩。
四是推动提质增效。以太子参、天麻、钩藤、淫羊藿、黄精、茯苓等为重点品种,大力发展中药材林下生态种植,稳步推进基地面积增长,提升种植基地管理水平,加强对低产种植基地的提升改造,提高基地产量和效益,确保生产中药材稳定、安全、有效、可控,着力推动中药材生产增单产、降成本、提效益,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。截止目前,累计完成提质增效面积34.69万亩,累计建设提质增效示范点39个、示范点示范总面积2.26万亩,提质增效产值15.3亿元,提质增效带动农户4.46万户15.69万人,提质增效工程户均增收1299元。
五是争取项目推产业。积极组织推荐从江县、剑河县、施秉县、黄平县、黎平县等5个中药材产业发展大县参加贵州省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申报。2023年,从江县(淫羊藿)和剑河县(钩藤)成功纳入贵州“黔六味”道地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。
六是强化技术优服务。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全过程,建立技术服务团队,分片承担产业服务,在种植技术、产业规划、基地建设用地、基础设施建设、资源保护等方面加大业务指导,组织专家定期、定向、定点开展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,以服务中药材产业为己任,统筹开展相关技术服务指导。依托现有省州内科研机构,培养科研院校专业人才,壮大中药材专家库,完善技术服务体系。近三年,全州累计开展中药材产业培训3万余人次,指导5千次以上。
分享到: |